20.1.2 中位數和眾數(2)
(第5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平均數、眾數、中位數都是數據的代表。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應了解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在描述數據時的差異。
3.能靈活應用這三個數據代表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了解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之間的差異.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這三個數據代表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鞏固舊知
1.什么是中位數?什么是眾數?
2.說一說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在描述數據時有什么的差異?。
二、導入新課:
問題1、某公司的33名職工的月工資(以元為單位)如下:
職員 |
董事長 |
副董事長 |
董事 |
總經理 |
經理 |
管理員 |
職員 |
人數 |
1 |
1 |
2 |
1 |
5 |
3 |
20 |
工資 |
5500 |
5000 |
3500 |
3000 |
2500 |
2000 |
1500 |
(1)、求該公司職員月工資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2)、假設副董事長的工資從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長的工資從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又是什么?(精確到元)
(3)、你認為應該使用平均數和中位數中哪一個來描述該公司職工的工資水平?
解: 略。
歸納: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都刻畫了數據的集中趨勢,但它們各有特點。
1.平均數計算要用到所有的數據,它能夠充分利用所有的數據信息,但它受極端值的影響較大。 平均數的大小與一組數據中的每個數據均有關系,任何一個數據的變動都會相應引起平均數的變動.
2.眾數是當一組數據中某一數據重復出現較多時,人們往往關心的一個量,眾數不受極端值的影響,這是它的一個優勢,中位數的計算很少也不受極端值的影響.
中位數僅與數據的排列位置有關,某些數據的移動對中位數沒有影響,中位數可能出現在所給數據中也可能不在所給的數據中,當一組數據中的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可用中位數描述其趨勢.
三、例題講解:
例6、某商場服裝部為了調動營業員的積極性,決定實行目標管理,即確定個月銷售目標,根據目標完成的情況對營業員進行的獎懲。為了確定一個適當的目標,商場統計了每個營業員在某月的銷售額,數據如下(單位:萬元)
17、18、16、13、24、15、28、26、18、19、22、17、16、19、32、
30、16、14、15、26、15、32、23、17、15、15、28、28、16、19、
(1)月銷售額在哪個值的人數最多?中間月銷售額是多少?平均月銷售額是多少?
(2)如果想確定一個較高的銷售目標,你認為月銷售額定為多少合適?說明理由。
(3)如果想讓一半左右的營業員都能達到目標